培养一批文化队伍
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,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,通过组织引领、党员带动,吸纳热爱民族文化、愿意传承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党员841名,支部达标创建81个,大顺寨支部被评为省级示范点,肥香村支部被评为州级示范点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积极探索创新文旅融合新模式,拓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路径,编演一套顺畅的讲解流程,培养一批优秀的民族文化宣讲人,初步形成“文化管理员+文艺指导员+文艺团队+文化志愿者”人才配套服务体系,让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、代代相传。现已组建文艺队33支1000余人,有少数民族非遗代表传承人9名,其中,州级传承人3名、县级传承人6名。
打造一批文化阵地
把创建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,深入挖掘特色历史文化和乡风民俗,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新建农家书屋、村史馆、村史墙、乡村民族文化广场等设施,重立岩际团结纪念碑,让民族文化“触手可及”。按照“保护和利用、改造和复兴”思路,将哈尼蘑菇房、傣家土掌房、民族文化、古树古木等因素融入村庄建设,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文本编制8个,实施一批民族团结示范村、民族特色村,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国家住建部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,变“遗产”为“资产”,变“看点”为“卖点”,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典范。牛角寨镇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,果期大寨、脚弄等村寨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。
开展一批文化活动
以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为抓手,开展“脱贫光荣户”“民族团结示范户”等评比,树立榜样100余户。挖掘整理、传承保护和利用哈尼农耕文化、哈尼古歌、彝族尼苏阿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开展摔跤、秋千等民族传统竞技项目,打造谋划哈尼族“矻扎扎”、彝族火把节、傣族“九月年”、壮族“三月三”等一批特色节庆文化,进一步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良好氛围。组成本土宣讲队72支,以进校园、进农村、火塘夜话等多形式学习党的政策、民族文化等内容100余次,放映农村公益电影80场次,举办基层文艺活动200余场次,创作编排各类文艺作品30余个,吸引游客观光旅游,带动生态观光、民族传统技艺等产业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内涵,有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文化繁荣发展。(元阳县民宗局)
责任编辑:袁潇楠